HI~歡迎來到數造云打印平臺!
鋰氧電池具有極高的理論能量密度(~3500 Wh/kg),因此備受電池行業(yè)研究者的廣泛關注。然而,許多因素影響其實際能量密度,特別是放電產物過氧化鋰(Li2O2)表面沉積方式和正極材料中多孔導電集流體的使用。針對該問題,近期,新加坡國立大學王家功(John Wang)教授、丁軍(Jun Ding)教授和陳偉教授(共同通訊作者)通過擠出式3D打印技術構筑了一種新型的、金屬有機框架(MOF)衍生的、分級多孔自支撐的碳電極,用于提高鋰氧電池實際能量密度。相關研究結果發(fā)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,第一作者為呂之陽博士和Gwendolyn J. H. Lim。
圖1. 3D打印電極制備及應用的示意圖。
如圖1所示,該3D打印自支撐碳電極無需使用集流體,其框架中大孔結構易于Li2O2孔內沉積和減緩表面鈍化,而且其Co-MOF衍生的納米鈷基催化劑有利于Li2O2的產生和分解,從而極大地提高鋰氧電池的實際能量密度。圖2. 3D打印碳電極的具體制備流程及表征。
圖2詳細地展示了3D打印電極的簡單制備流程,前軀體Co-MOF漿料的流變學參數,以及電極形貌與結構。該碳電極集合了分級多孔結構、高比表面、自支撐框架以及納米催化劑等結構優(yōu)勢。其獨特巧妙的技術路線,也為制備其它能源器件電極提供了新思路。相關推薦
全部評論 0
暫無評論